第342节(3 / 3)
而且细作还告知唐通,大中朝皇帝这个时候已经拿下了天津卫,很乐意请唐通归于他的麾下,可保唐通今后的荣华富贵,但是前提也是让唐通必须要帮着张尔忠守住通州城,否则的话,唐通便是他第一个要杀的对象,不管他逃到什么地方,都要将他追杀到底,灭他满门。
唐通听罢之后,又是惊又是喜另外还怕的要死,因为他也早已看出大明的覆灭已经是不可逆转了,这天下今后很可能就是他肖天健的,他这会儿要是逃走的话,能逃到哪儿去?今后天下都是他姓肖的了,如果他现在跑的话,今后恐怕在这世上便再无他唐通和他家人立锥之地了,所以他很乐意今后跟着大中朝干,但是前提就是要先守住通州。
于是唐通赶紧便满口答应了下来,拍胸脯保证他绝不会辜负大中圣上肖天健对他的期望,哪怕是死在通州,也绝不将通州丢给建奴(貌似这句话他两天之前刚对张尔忠也说过!)。
同时唐通别看是个胆小怕死之辈,但是毕竟他能做到总兵官之职,这军事上还是有点经验的,从这个大中军细作口中,他得到的消息,很快他便发现了一个问题,这一次大中皇帝肖天健令他死守通州,恐怕不单单只是想要得到通州这么简单,这背后恐怕是肖天健有着更大的打算,可是这种事情不是他能管的,现如今大中皇帝肖天健只令他死守通州城,他便是一个棋子,除了按照肖天健的吩咐做之外,更多的事情他是管不了了。
肖天健骑在马背上,身体缓缓的随着战马的行动起伏着,在他的身边是一批铁头手下的羽林卫随行保护着他的周全。
从北伐开始到现在已经是满了两个月了,这两个月间,他虽然已经是贵为大中皇帝,但是却跟一个普通兵卒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,每天都在日夜兼程,朝着北方攻进,这一路上,他既不乘船,享受在船上舒适的赶路,更不坐什么龙辇,而是一路上跟武将们一样,骑在马背上行军,指挥着麾下的兵将攻城拔寨,朝着北方攻进。
这一路上他贵为一个皇帝,可是却依旧是风餐露宿,尽可能不享受太多特权,每日甚至于比一般的兵将还要辛苦,晚上时不时的会以皇帝的身份,到营中四下巡视,对麾下的兵将们嘘寒问暖,这一点更是让兵将们对他是忠心耿耿,无不暗中下决心,要为他效死。
而且每晚肖天健还要跟部将们在帐中商议第二天的行动,制定各种作战方案,虽然眼下作战方案的制定多由参谋人员和部将们制定,可是他作为一军之主,却也时常要参与其中,最起码也要对各种作战方案进行决断,选择他认为可行的方案下达命令。
北方的战事情况,他在路上是最担心的事情,这个时代的通讯不便,他不可能每每都了解到北方的战事情况进行的如何了,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建奴先于他们攻破山海关,先一步攻占了燕云之地,那样的话虽然不能说他前功尽弃,但是想要再从建奴手中夺回这些地盘,不知道又要消耗多少力量,稍有不慎便是满盘皆输的下场。
所以他这一路上虽然对手下部将们是谈笑风生,可是内心之中却总有一种不安,因为走到这一步对他来说,太不容易了,眼看着就要成功了,在这个时候建奴却先于他开始挥师南下,想要入关夺占燕云之地,这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。
他不想步历史上李自成的后尘,成为这个全新的历史上的罪人,他覆灭大明,是为了重振大汉民族,而不是要引建奴入关,最终将偌大的大好江山送给建奴,所以他这次北上,可以说是终极之战,务求要将建奴挡在关外,进而下一步灭亡了大明之后,再将建奴从辽东这块土地上抹去,收复辽东之地。
不过他的担心这段时间随着各路军报来的消息,也渐渐的让他放心了下来,由于阎重喜、卢象升的能干,他们先于建奴大军抵达了山海关一带,并且和冯卫汉的特情处通力合作,逼降了山海关守将吴襄,最终先于建奴控制住了山海关防线,如此一来,山海关防线虽然不敢说无忧了,但是起码在得到了阎重喜左路军的强援之下,山海关防线还是能坚持一段时间的。
而且李信、刁正的中路军在会和了罗立所部之后,也先行驰往山海关一带,只需阎重喜、吴襄在山海关支撑到他们的抵达,将建奴大军挡在山海关之外,便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。
对于自己麾下的那些兵将,肖天健还是有充分的信心的,他一手打造出来的这些军队,非普通的军队可比,即便是建奴凶悍,但是他对自己的兵将也有信心,他的手下只强于建奴军,绝不会比建奴军弱,所以虽然即便加上中路军的兵力,山海关一线的兵力依旧弱于建奴许多,他也相信有这帮手下的大将在,建奴即便是把吃奶的力气用出来,也打不下山海关。
所以他在打下沧州之后,心情便变得开始轻松了许多,更加稳扎稳打的沿着运河,率领剩下的右路军一路朝着天津卫攻去。
沿途整体上他们没有遭受到什么明军的强有力的抵抗,虽然有些城池的明军守军以及官吏并没有望风而降,但是最多在他的兵锋之下,能坚持两三天的城池几乎没有,许多沿途的州县往往是在他的大军兵锋之下,连一天时间也坚持不住,便宣告城破,所以右路军这一路上损失并不算大,相反还收降了不少明军降兵。
(目前对于新书俺有两个不太成熟的构思,很是纠结,想跟大家商量商量,第一个构思是很早便产生出来的,那就是写一本有关于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杀鬼子的小说,第二个想法是再写一本古代大海战方面的小说!真是非常纠结,所以想干脆还是问计于弟兄们好了,我在投票区设定两个选项,大家选择一下吧!帮我拿个主意如何?另外今天鸣谢fadespecter兄弟的打赏!今天更新这么少,还给打赏,真是不好意思呀!)
第六十七章 纷杂局势
这些降兵前面说过,其中一部分人就地整编,留下成了大中军留守兵马,负责保护运河一线的安全,保护大批北上的船队的安全,随着他们越来越朝北行进,他们的补给线也越拉越长,等他五月中旬抵达天津卫外的时候,整条大运河补给线已经绵延出了数千里之多,不当家不知柴米贵,支持这么多兵马的军事行动,每天消耗掉的物资都是天文数字,而这些物资除了山西、河南部分走旱路向北运送之外,其中绝大部分都要走水路北运,每天从扬州发出的漕船,几乎都有几百条之多,才能保障前面的军队衣食无忧。
这样大规模的运输补给,即便是让后世的人想想都会觉得有点头大,更何况在这个交通基本靠走,通讯基本靠吼,治安基本靠狗的年代呢?所以虽然肖天健这些年来积攒了点私房钱,可是也有点架不住这样折腾。
而肖天健当初也低估了维护运河沿线的难度,所以前期有点准备不足,以至于四月间运河上的漕船时常遭到溃兵抑或是大股匪盗的洗劫,除了损失不少物资之外,还影响到了一些船民,使得不少船民不敢再驾船北上替大中军运送物资。
后来肖天健不得不在路上拖延了一些时日,从各地抽调了一批兵马,沿途加强对运河两岸的防御,另外边走边打,还改编了不少明军降兵,令其分块分区清剿辖区内的溃兵流匪,这才使得运河上的行船安全开始得到了保障,减少了被袭击的次数,另外他还调派水师部分兵将,随船队一起行动,护送船队北上,每支船队里面安排一些武装人员押运,另外每条船队里面编入一两条装载了不少轻型火炮的战船,护送船队,这才遏制住了一些湖匪水盗猖獗的劫掠大中军的物资船队。
可是换来的则是运输成本的剧烈增加,改编的这些降兵,无疑也要消耗相当多的粮食,既然他们已经摇身变成了大中军的一员,肖天健自然是不会再让他们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了,所以从南方运送上来的粮食物资,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这些新编的兵马给消耗掉了。
所以对于肖天健的大中朝来说,刚刚立国,便立即发动一次这样大规模的战事,对于他们君臣来说,压力之大无疑是显而易见的。 ↑返回顶部↑
唐通听罢之后,又是惊又是喜另外还怕的要死,因为他也早已看出大明的覆灭已经是不可逆转了,这天下今后很可能就是他肖天健的,他这会儿要是逃走的话,能逃到哪儿去?今后天下都是他姓肖的了,如果他现在跑的话,今后恐怕在这世上便再无他唐通和他家人立锥之地了,所以他很乐意今后跟着大中朝干,但是前提就是要先守住通州。
于是唐通赶紧便满口答应了下来,拍胸脯保证他绝不会辜负大中圣上肖天健对他的期望,哪怕是死在通州,也绝不将通州丢给建奴(貌似这句话他两天之前刚对张尔忠也说过!)。
同时唐通别看是个胆小怕死之辈,但是毕竟他能做到总兵官之职,这军事上还是有点经验的,从这个大中军细作口中,他得到的消息,很快他便发现了一个问题,这一次大中皇帝肖天健令他死守通州,恐怕不单单只是想要得到通州这么简单,这背后恐怕是肖天健有着更大的打算,可是这种事情不是他能管的,现如今大中皇帝肖天健只令他死守通州城,他便是一个棋子,除了按照肖天健的吩咐做之外,更多的事情他是管不了了。
肖天健骑在马背上,身体缓缓的随着战马的行动起伏着,在他的身边是一批铁头手下的羽林卫随行保护着他的周全。
从北伐开始到现在已经是满了两个月了,这两个月间,他虽然已经是贵为大中皇帝,但是却跟一个普通兵卒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,每天都在日夜兼程,朝着北方攻进,这一路上,他既不乘船,享受在船上舒适的赶路,更不坐什么龙辇,而是一路上跟武将们一样,骑在马背上行军,指挥着麾下的兵将攻城拔寨,朝着北方攻进。
这一路上他贵为一个皇帝,可是却依旧是风餐露宿,尽可能不享受太多特权,每日甚至于比一般的兵将还要辛苦,晚上时不时的会以皇帝的身份,到营中四下巡视,对麾下的兵将们嘘寒问暖,这一点更是让兵将们对他是忠心耿耿,无不暗中下决心,要为他效死。
而且每晚肖天健还要跟部将们在帐中商议第二天的行动,制定各种作战方案,虽然眼下作战方案的制定多由参谋人员和部将们制定,可是他作为一军之主,却也时常要参与其中,最起码也要对各种作战方案进行决断,选择他认为可行的方案下达命令。
北方的战事情况,他在路上是最担心的事情,这个时代的通讯不便,他不可能每每都了解到北方的战事情况进行的如何了,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建奴先于他们攻破山海关,先一步攻占了燕云之地,那样的话虽然不能说他前功尽弃,但是想要再从建奴手中夺回这些地盘,不知道又要消耗多少力量,稍有不慎便是满盘皆输的下场。
所以他这一路上虽然对手下部将们是谈笑风生,可是内心之中却总有一种不安,因为走到这一步对他来说,太不容易了,眼看着就要成功了,在这个时候建奴却先于他开始挥师南下,想要入关夺占燕云之地,这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。
他不想步历史上李自成的后尘,成为这个全新的历史上的罪人,他覆灭大明,是为了重振大汉民族,而不是要引建奴入关,最终将偌大的大好江山送给建奴,所以他这次北上,可以说是终极之战,务求要将建奴挡在关外,进而下一步灭亡了大明之后,再将建奴从辽东这块土地上抹去,收复辽东之地。
不过他的担心这段时间随着各路军报来的消息,也渐渐的让他放心了下来,由于阎重喜、卢象升的能干,他们先于建奴大军抵达了山海关一带,并且和冯卫汉的特情处通力合作,逼降了山海关守将吴襄,最终先于建奴控制住了山海关防线,如此一来,山海关防线虽然不敢说无忧了,但是起码在得到了阎重喜左路军的强援之下,山海关防线还是能坚持一段时间的。
而且李信、刁正的中路军在会和了罗立所部之后,也先行驰往山海关一带,只需阎重喜、吴襄在山海关支撑到他们的抵达,将建奴大军挡在山海关之外,便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。
对于自己麾下的那些兵将,肖天健还是有充分的信心的,他一手打造出来的这些军队,非普通的军队可比,即便是建奴凶悍,但是他对自己的兵将也有信心,他的手下只强于建奴军,绝不会比建奴军弱,所以虽然即便加上中路军的兵力,山海关一线的兵力依旧弱于建奴许多,他也相信有这帮手下的大将在,建奴即便是把吃奶的力气用出来,也打不下山海关。
所以他在打下沧州之后,心情便变得开始轻松了许多,更加稳扎稳打的沿着运河,率领剩下的右路军一路朝着天津卫攻去。
沿途整体上他们没有遭受到什么明军的强有力的抵抗,虽然有些城池的明军守军以及官吏并没有望风而降,但是最多在他的兵锋之下,能坚持两三天的城池几乎没有,许多沿途的州县往往是在他的大军兵锋之下,连一天时间也坚持不住,便宣告城破,所以右路军这一路上损失并不算大,相反还收降了不少明军降兵。
(目前对于新书俺有两个不太成熟的构思,很是纠结,想跟大家商量商量,第一个构思是很早便产生出来的,那就是写一本有关于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杀鬼子的小说,第二个想法是再写一本古代大海战方面的小说!真是非常纠结,所以想干脆还是问计于弟兄们好了,我在投票区设定两个选项,大家选择一下吧!帮我拿个主意如何?另外今天鸣谢fadespecter兄弟的打赏!今天更新这么少,还给打赏,真是不好意思呀!)
第六十七章 纷杂局势
这些降兵前面说过,其中一部分人就地整编,留下成了大中军留守兵马,负责保护运河一线的安全,保护大批北上的船队的安全,随着他们越来越朝北行进,他们的补给线也越拉越长,等他五月中旬抵达天津卫外的时候,整条大运河补给线已经绵延出了数千里之多,不当家不知柴米贵,支持这么多兵马的军事行动,每天消耗掉的物资都是天文数字,而这些物资除了山西、河南部分走旱路向北运送之外,其中绝大部分都要走水路北运,每天从扬州发出的漕船,几乎都有几百条之多,才能保障前面的军队衣食无忧。
这样大规模的运输补给,即便是让后世的人想想都会觉得有点头大,更何况在这个交通基本靠走,通讯基本靠吼,治安基本靠狗的年代呢?所以虽然肖天健这些年来积攒了点私房钱,可是也有点架不住这样折腾。
而肖天健当初也低估了维护运河沿线的难度,所以前期有点准备不足,以至于四月间运河上的漕船时常遭到溃兵抑或是大股匪盗的洗劫,除了损失不少物资之外,还影响到了一些船民,使得不少船民不敢再驾船北上替大中军运送物资。
后来肖天健不得不在路上拖延了一些时日,从各地抽调了一批兵马,沿途加强对运河两岸的防御,另外边走边打,还改编了不少明军降兵,令其分块分区清剿辖区内的溃兵流匪,这才使得运河上的行船安全开始得到了保障,减少了被袭击的次数,另外他还调派水师部分兵将,随船队一起行动,护送船队北上,每支船队里面安排一些武装人员押运,另外每条船队里面编入一两条装载了不少轻型火炮的战船,护送船队,这才遏制住了一些湖匪水盗猖獗的劫掠大中军的物资船队。
可是换来的则是运输成本的剧烈增加,改编的这些降兵,无疑也要消耗相当多的粮食,既然他们已经摇身变成了大中军的一员,肖天健自然是不会再让他们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了,所以从南方运送上来的粮食物资,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这些新编的兵马给消耗掉了。
所以对于肖天健的大中朝来说,刚刚立国,便立即发动一次这样大规模的战事,对于他们君臣来说,压力之大无疑是显而易见的。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