鱼刺 第25节(2 / 4)
她一边往公交站台走,一边眼泪控制不住的流。 不知道为什么要哭,明明已经对他没有一点感情了,也放下了,可还是……在知道他是这样一个人的当下,有些无法接受。 为这么一个不值得的人,竟然痛苦难受了这么多年。
算了、算了,她一边抹眼泪,一边在心里安慰,就当是青春喂了狗。
一直回到家里,虞慈才平复了心情。
上次那堆从老家带过来的书还剩一点没整理好,秦华月没在家,虞慈也不想烧饭,叫了外卖。
等外卖的时间里,她坐在地板上耐心整理着书,高中时期的英语报,后面的密密麻麻做着的笔迹,还有一些考卷,笔迹做的非常仔细。 那时候真的好喜欢英语,比喜欢语文还要喜欢英语,买过一本纯英文的泰戈尔诗集,很喜欢,原来英文也可以这么浪漫,画面感这么强。 她喜欢一切简短,寓意强的事物。 所以那时候语文最喜欢文言文。
也很喜欢背这些别人觉得枯燥无聊的古言和英语单词,爱找规律。 学习这些,她有自己的方法,好像脑子里有一套既定的学习套路,有些甚至看一眼就能记住。
她和虞詹行的记忆力好仿佛是天生的,虞詹行比她更厉害,他以前过目不忘,完全是相机式记忆法,看过的,在大脑里往回翻就行了。 后来虞慈在某个节目里看到,确实有这样一种记忆方法,就像画面一样定格,久久难忘。
虞慈也有。 但都是小时候的,看过的书,文字,梦境,全都会转换成画面,牢牢在脑海里定格,回忆起来的时候先是闻到气味,然后再是画面浮现出来。 每一个画面都是一种味道。 就很神奇。
姐弟俩记忆力完全是继承了虞少明的,虞少明爱看书,据说他年轻的时候,能把一整本古文观止背下来,看过的书都能滔滔不绝的讲,上知天文下通地理,历史名人如数家珍,还会作诗。 只可惜这并没有给姐弟三人带来多大熏陶,在秦华月眼里,不会挣钱的都是白搭。
小时候虞詹行是个不爱看书的典范,虞慈正好相反,嗜书如命,从来不会乱丢书,这点像虞少明,但挨不过秦华月觉得“百无一用是书生”,尤其是对学习没有帮助的杂书,父女俩买多少,她扔掉多少。
后来秦华月也渐渐不再管虞慈看书的事了,她能拥有“看书自由”,反而书看的少了。 但依然还是爱买书,买来的书舍不得丢,家里的书柜全是她的书。 这几年,虞詹行也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,也变得爱看书了,顺走了她不知道多少书,还不肯还,最搞笑的是还要在她的书上做批注,干干净净的书全都乱七八糟的。 不过看他的批注倒是给她生活增添了不少笑点。也算是功德吧。
这些试卷报纸很多都是高二留下的,一沓一沓,摞起来半人多高。 虞慈想到那年高二的班主任在临近期末的时候,鼓励他们班的同学把那些不会再看的试卷和报纸全都扔掉。 虞慈深深记得,老师是这么说的,“不要让这些永远都不会再回过头去看的东西,成为你前行的包袱。”
她那时候还小,不懂这句话更深的含义,当时看到很多同学,可以说基本上整个班级的同学都去把试卷整理出来,扔进了垃圾桶里。 虞慈没有扔。
她那时候想着,怎么舍得呢?那可是自己一笔一笔写出来的,都是汗水啊。
她想,有时间还是会看一下的吧。
后来,果然如老师所说,当再次翻出它们的时候是在十年以后了。
也就在这时候,她恍然醒悟过来——其实早在十年前,她的老师就在告诉她一个道理:人不要被过去困住,该断的感情,一刀剪断,一别两宽。
就让他们留在记忆里。
她站起来,把那两本写满暗恋的日记,从抽屉里取出来。 之前她不舍得丢弃,就藏了起来。 可她知道,以后也绝没有勇气打开来看了。
还不如一了百了。
思绪一下子回到了过去。 很早很早之前,上初中,她还有一本写满暗恋的日记,是一本从小卖部,两块钱买来的软壳本,事无巨细的记录着那些与陆严岐有关的日常和心情。
后来有一天被她烧掉了,还记得当时一边烧一边流泪的心情,都在想,不可能了,这辈子都不可能了。
虞慈抱着那一摞试卷和笔记,连带着那两本日记本,走到楼下仓库,准备给秦华月卖废品。
和当年心情不一样的是,她感到从未有过的释然。
* 时间过的很快,虞慈的工作步入了正轨。 在冯晚诺悉心调.教下,虞慈上手很快,一个月很快过去了,冯晚诺放手把很多工作直接交给了她。
不再是之前那种干杂活,而是在这个职位上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
经理在应聘的时候告诉过虞慈,成为一个好的销售,至少得三年。
做生意难免会有欠款,到了月末,例行要把客户欠的账款收进来,大部分都是很自觉的,也很好说话,但做生意的总会碰到那么几个“老赖”。
就算冯晚诺身经百战,催款也是她最头疼的事情,要和客户磨嘴皮子,各种糖衣炮弹□□短炮,是拼智商情商的时候。
虞慈虽然还没接手这块,但光听着也学会了很多话术。 ↑返回顶部↑
算了、算了,她一边抹眼泪,一边在心里安慰,就当是青春喂了狗。
一直回到家里,虞慈才平复了心情。
上次那堆从老家带过来的书还剩一点没整理好,秦华月没在家,虞慈也不想烧饭,叫了外卖。
等外卖的时间里,她坐在地板上耐心整理着书,高中时期的英语报,后面的密密麻麻做着的笔迹,还有一些考卷,笔迹做的非常仔细。 那时候真的好喜欢英语,比喜欢语文还要喜欢英语,买过一本纯英文的泰戈尔诗集,很喜欢,原来英文也可以这么浪漫,画面感这么强。 她喜欢一切简短,寓意强的事物。 所以那时候语文最喜欢文言文。
也很喜欢背这些别人觉得枯燥无聊的古言和英语单词,爱找规律。 学习这些,她有自己的方法,好像脑子里有一套既定的学习套路,有些甚至看一眼就能记住。
她和虞詹行的记忆力好仿佛是天生的,虞詹行比她更厉害,他以前过目不忘,完全是相机式记忆法,看过的,在大脑里往回翻就行了。 后来虞慈在某个节目里看到,确实有这样一种记忆方法,就像画面一样定格,久久难忘。
虞慈也有。 但都是小时候的,看过的书,文字,梦境,全都会转换成画面,牢牢在脑海里定格,回忆起来的时候先是闻到气味,然后再是画面浮现出来。 每一个画面都是一种味道。 就很神奇。
姐弟俩记忆力完全是继承了虞少明的,虞少明爱看书,据说他年轻的时候,能把一整本古文观止背下来,看过的书都能滔滔不绝的讲,上知天文下通地理,历史名人如数家珍,还会作诗。 只可惜这并没有给姐弟三人带来多大熏陶,在秦华月眼里,不会挣钱的都是白搭。
小时候虞詹行是个不爱看书的典范,虞慈正好相反,嗜书如命,从来不会乱丢书,这点像虞少明,但挨不过秦华月觉得“百无一用是书生”,尤其是对学习没有帮助的杂书,父女俩买多少,她扔掉多少。
后来秦华月也渐渐不再管虞慈看书的事了,她能拥有“看书自由”,反而书看的少了。 但依然还是爱买书,买来的书舍不得丢,家里的书柜全是她的书。 这几年,虞詹行也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,也变得爱看书了,顺走了她不知道多少书,还不肯还,最搞笑的是还要在她的书上做批注,干干净净的书全都乱七八糟的。 不过看他的批注倒是给她生活增添了不少笑点。也算是功德吧。
这些试卷报纸很多都是高二留下的,一沓一沓,摞起来半人多高。 虞慈想到那年高二的班主任在临近期末的时候,鼓励他们班的同学把那些不会再看的试卷和报纸全都扔掉。 虞慈深深记得,老师是这么说的,“不要让这些永远都不会再回过头去看的东西,成为你前行的包袱。”
她那时候还小,不懂这句话更深的含义,当时看到很多同学,可以说基本上整个班级的同学都去把试卷整理出来,扔进了垃圾桶里。 虞慈没有扔。
她那时候想着,怎么舍得呢?那可是自己一笔一笔写出来的,都是汗水啊。
她想,有时间还是会看一下的吧。
后来,果然如老师所说,当再次翻出它们的时候是在十年以后了。
也就在这时候,她恍然醒悟过来——其实早在十年前,她的老师就在告诉她一个道理:人不要被过去困住,该断的感情,一刀剪断,一别两宽。
就让他们留在记忆里。
她站起来,把那两本写满暗恋的日记,从抽屉里取出来。 之前她不舍得丢弃,就藏了起来。 可她知道,以后也绝没有勇气打开来看了。
还不如一了百了。
思绪一下子回到了过去。 很早很早之前,上初中,她还有一本写满暗恋的日记,是一本从小卖部,两块钱买来的软壳本,事无巨细的记录着那些与陆严岐有关的日常和心情。
后来有一天被她烧掉了,还记得当时一边烧一边流泪的心情,都在想,不可能了,这辈子都不可能了。
虞慈抱着那一摞试卷和笔记,连带着那两本日记本,走到楼下仓库,准备给秦华月卖废品。
和当年心情不一样的是,她感到从未有过的释然。
* 时间过的很快,虞慈的工作步入了正轨。 在冯晚诺悉心调.教下,虞慈上手很快,一个月很快过去了,冯晚诺放手把很多工作直接交给了她。
不再是之前那种干杂活,而是在这个职位上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
经理在应聘的时候告诉过虞慈,成为一个好的销售,至少得三年。
做生意难免会有欠款,到了月末,例行要把客户欠的账款收进来,大部分都是很自觉的,也很好说话,但做生意的总会碰到那么几个“老赖”。
就算冯晚诺身经百战,催款也是她最头疼的事情,要和客户磨嘴皮子,各种糖衣炮弹□□短炮,是拼智商情商的时候。
虞慈虽然还没接手这块,但光听着也学会了很多话术。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