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 第233节(3 / 4)
在海上的时候,一个风浪打来,何驹整个人都在颤抖,途中还险些昏迷过去。
就这还是侥幸没遇到海贼呢,要是万一在海上交起手来,更不敢想象。
卫景平:“……”
看来都没好到哪里去,这可不行。
陈四禹:“卫四哥,船靠岸的时候俺们都在想,既然江大人来了,怎么不把卫三哥也带来呢?”
第259章 壮胆
◎他写信给卫三,隐隐暗示他不要答应,在龙城府过自己的安稳日子就好。◎
卫三嘛。
能说之前他们卫家觉得海上凶险, 不让他三哥去挣这个功劳了吗?
卫景平心虚地笑道:“这个……要不我替你去问问江大人。”
陈四禹迷茫地摸了下头:“别……不用。”人家江扬什么身份,带不带谁来轮不到他指手画脚, 哪好意思去问这个。
卫景平:“等一切安排好了, 我和你们一道坐船去海上瞧瞧。”去看看什么情况。
陈四禹愕了愕:“卫四哥……”
“你们这次出海,”卫景平耐心地说道:“过于仓促了,不仅没有祭祀海神,连遇到翻船时的救生工具都没带, 真是鲁莽啊……还记得咱们上林县玩过的水秋千吗?”
“他们跳进水里后坐在水面上, 靠的是什么来着?”
陈四禹眼睛一亮:“记得, 屁股底下垫的是半扇葫芦。”
卫景平:“我向这里的渔民打听过了, 他们出海的时候, 船舱里都会带葫芦的,这里叫做渡水腰舟。”
所谓的渡水腰舟, 就是古人在江海中行船时所用的救生工具,《诗经》中的那句“匏(pao)有苦叶, 济有深涉”, 说的就是葫芦晒干之后可以涉水的意思, 一般是把两个葫芦各绑在绳子一端, 用的时候系在腰间,依靠葫芦的浮力把人拖在水中, 起到救生的作用。
“还有一种浮环,”他继续说道:“是用芦苇、羽毛和软质木料编织成一个圆环,卡在人的腋下,人就能浮在水中不沉下去。”
但是制作浮环的材料容易被海水侵蚀腐烂,不好保存, 所以渔民用的救生工具多半还是渡水腰舟葫芦。
“是了是了, ”陈四禹激动地道:“怪不得去找我们的渔船上搁着好几对栓在一起的葫芦, 原来是做这个用的。”
卫景平:“航海有很多讲究和技巧的,咱们慢慢学习起来就是了。”
陈四禹霎时信心满满:“卫四哥,叫你这么一说,我不怕了。”
卫景平笑了笑,没说话,他心道:你这才走了多远啊,十里地不到,这话留着以后再说吧。
当夜二更初。
卫景平在灯下看书,他手执的是一本《岛夷志略》,是元代汪大渊根据两次海上冒险所写的日记,与明代的大航海家郑和不同,郑和是朝廷行为,下西洋的时候带的船队成千上百艘,可带的物资非常充分,加上随行的强大武力护卫,无论走到哪里,没有人敢劫他的船。而汪大渊则不一样,他航海是个人爱好,书中记录他从泉州动身后,穿过马六甲海峡,经过印度半岛,然后沿着非洲东岸一路南下,海上航行长大五年的时间,积累了各种航海经验,这些都很有借鉴意义。
他边看边坐记录,到了三更末才起身去漱口:“五月,明日一早去请江大人和谢大人来见我。”
说完,他又换了明代的士子黄衷根据他游历南海的经历写下的类似词典的《海语》,耳之所闻,眼之所见,水手舵工之语,都被他记下,其中多为海洋各种出没于海洋的生物。
卫五月:“大人,您今晚这么晚睡,明日清晨不补觉吗?”
还要一早请人过来商量事情,真是太辛劳了。 ↑返回顶部↑
就这还是侥幸没遇到海贼呢,要是万一在海上交起手来,更不敢想象。
卫景平:“……”
看来都没好到哪里去,这可不行。
陈四禹:“卫四哥,船靠岸的时候俺们都在想,既然江大人来了,怎么不把卫三哥也带来呢?”
第259章 壮胆
◎他写信给卫三,隐隐暗示他不要答应,在龙城府过自己的安稳日子就好。◎
卫三嘛。
能说之前他们卫家觉得海上凶险, 不让他三哥去挣这个功劳了吗?
卫景平心虚地笑道:“这个……要不我替你去问问江大人。”
陈四禹迷茫地摸了下头:“别……不用。”人家江扬什么身份,带不带谁来轮不到他指手画脚, 哪好意思去问这个。
卫景平:“等一切安排好了, 我和你们一道坐船去海上瞧瞧。”去看看什么情况。
陈四禹愕了愕:“卫四哥……”
“你们这次出海,”卫景平耐心地说道:“过于仓促了,不仅没有祭祀海神,连遇到翻船时的救生工具都没带, 真是鲁莽啊……还记得咱们上林县玩过的水秋千吗?”
“他们跳进水里后坐在水面上, 靠的是什么来着?”
陈四禹眼睛一亮:“记得, 屁股底下垫的是半扇葫芦。”
卫景平:“我向这里的渔民打听过了, 他们出海的时候, 船舱里都会带葫芦的,这里叫做渡水腰舟。”
所谓的渡水腰舟, 就是古人在江海中行船时所用的救生工具,《诗经》中的那句“匏(pao)有苦叶, 济有深涉”, 说的就是葫芦晒干之后可以涉水的意思, 一般是把两个葫芦各绑在绳子一端, 用的时候系在腰间,依靠葫芦的浮力把人拖在水中, 起到救生的作用。
“还有一种浮环,”他继续说道:“是用芦苇、羽毛和软质木料编织成一个圆环,卡在人的腋下,人就能浮在水中不沉下去。”
但是制作浮环的材料容易被海水侵蚀腐烂,不好保存, 所以渔民用的救生工具多半还是渡水腰舟葫芦。
“是了是了, ”陈四禹激动地道:“怪不得去找我们的渔船上搁着好几对栓在一起的葫芦, 原来是做这个用的。”
卫景平:“航海有很多讲究和技巧的,咱们慢慢学习起来就是了。”
陈四禹霎时信心满满:“卫四哥,叫你这么一说,我不怕了。”
卫景平笑了笑,没说话,他心道:你这才走了多远啊,十里地不到,这话留着以后再说吧。
当夜二更初。
卫景平在灯下看书,他手执的是一本《岛夷志略》,是元代汪大渊根据两次海上冒险所写的日记,与明代的大航海家郑和不同,郑和是朝廷行为,下西洋的时候带的船队成千上百艘,可带的物资非常充分,加上随行的强大武力护卫,无论走到哪里,没有人敢劫他的船。而汪大渊则不一样,他航海是个人爱好,书中记录他从泉州动身后,穿过马六甲海峡,经过印度半岛,然后沿着非洲东岸一路南下,海上航行长大五年的时间,积累了各种航海经验,这些都很有借鉴意义。
他边看边坐记录,到了三更末才起身去漱口:“五月,明日一早去请江大人和谢大人来见我。”
说完,他又换了明代的士子黄衷根据他游历南海的经历写下的类似词典的《海语》,耳之所闻,眼之所见,水手舵工之语,都被他记下,其中多为海洋各种出没于海洋的生物。
卫五月:“大人,您今晚这么晚睡,明日清晨不补觉吗?”
还要一早请人过来商量事情,真是太辛劳了。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