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6节(2 / 4)
萧老夫人的心神稍微缓过来之后,本想隐瞒萧以舟的骤然离开,不想在出征前乱了萧家儿郎的军心。
可众多下人大张旗鼓的找了又找,都快把镇国公府掘地三尺了,此等异常行径萧家其他人又怎么可能发现不了。
上房内。
又与昨日一般,萧家大大小小的主子齐聚一堂,气氛凝重。
萧以星从老夫人的膝头换到了镇国公的膝头,被镇国公呵护有加的抱着。
他即将出征,也不知还能不能活着回来,即使回来,也不知萧以星还在不在。
镇国公就像是最后一次抱萧以星一样,两鬓斑白的老人家搂抱着小小的娃娃,每一分力道都是不舍。
“早知道昨日多看小舟舟几眼了,我都没和他说上几句话,他竟就消失了。”
萧七郎看着镇国公怀里的萧以星,想到昨日仅有一面之缘的萧以舟,心里也忍不住伤感起来。
站在他身旁的萧九郎低着头,也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。
他昨日在私底下信誓旦旦的和大哥保证,他一定会照顾好大侄子、大侄女的。
结果今日一早醒来,他就被告知,他的大侄子凭空消失了。
“我昨日给小舟舟吃了块糯米糕,给他甜的,那皱眉的小模样跟大哥一模一样,看得我直乐呵,我还想着今日出征前再给他喂一块糯米糕的,他怎么走得比我们还快。”
萧八郎也遗憾低语道。
昨日他们兄弟忙着准备出征的事宜,都没时间逗逗他们的大侄子。
“大侄子的性子着实太急了些,也不和我们打个招呼,说走就走了。”萧五郎也嘀咕了一句。
“大侄子走了,大侄女是不是也快要走了?”萧七郎看着一派天真可爱的萧以星,心里越发伤感了。
萧家已然是大难临头的境况,他已经做好了出征的弟兄会有人牺牲的心理准备。
结果他要面临的第一个离开的人,不是他们上阵杀敌的弟兄,而是在目前还算安全的镇国公府邸里,凭空消失的大侄子。
虽然和萧以舟昨日才认识,两人仅见了一面,但血缘亲情的羁绊下,得知大侄子的离开,萧七郎心里还是难受得很。
镇国公见屋内气氛压抑,微微挺直脊背,声音沉稳道:
“事已至此,小娃娃的去留我们既无法做主,便只能接受。”镇国公见气氛并没有和缓多少,复又强调一句,“坦然接受。”
“也只能这样了。”不知道谁低声叹了口气。
“都别伤心了,舟舟是我们萧家的孩子,早晚都会回来的。”
其实镇国公心里明白,屋中的低气压不单单是因为萧以舟的离开,还为了萧家即将出征的大部分男丁。
谁都无法预料这一次的战局会如何。
特别是在众人已然知晓,前世的结局那般悲惨的情况下,担忧之心更胜以往的每一次出征。
因为要出征,众人也没时间一直聚在屋里,没多久后便又各自散去。
镇国公府大门口。
得知花甲之年的镇国公要再次领兵出征,京中许多百姓自发聚集在镇国公府门前的街巷里,想要送镇国公一程。 ↑返回顶部↑
可众多下人大张旗鼓的找了又找,都快把镇国公府掘地三尺了,此等异常行径萧家其他人又怎么可能发现不了。
上房内。
又与昨日一般,萧家大大小小的主子齐聚一堂,气氛凝重。
萧以星从老夫人的膝头换到了镇国公的膝头,被镇国公呵护有加的抱着。
他即将出征,也不知还能不能活着回来,即使回来,也不知萧以星还在不在。
镇国公就像是最后一次抱萧以星一样,两鬓斑白的老人家搂抱着小小的娃娃,每一分力道都是不舍。
“早知道昨日多看小舟舟几眼了,我都没和他说上几句话,他竟就消失了。”
萧七郎看着镇国公怀里的萧以星,想到昨日仅有一面之缘的萧以舟,心里也忍不住伤感起来。
站在他身旁的萧九郎低着头,也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。
他昨日在私底下信誓旦旦的和大哥保证,他一定会照顾好大侄子、大侄女的。
结果今日一早醒来,他就被告知,他的大侄子凭空消失了。
“我昨日给小舟舟吃了块糯米糕,给他甜的,那皱眉的小模样跟大哥一模一样,看得我直乐呵,我还想着今日出征前再给他喂一块糯米糕的,他怎么走得比我们还快。”
萧八郎也遗憾低语道。
昨日他们兄弟忙着准备出征的事宜,都没时间逗逗他们的大侄子。
“大侄子的性子着实太急了些,也不和我们打个招呼,说走就走了。”萧五郎也嘀咕了一句。
“大侄子走了,大侄女是不是也快要走了?”萧七郎看着一派天真可爱的萧以星,心里越发伤感了。
萧家已然是大难临头的境况,他已经做好了出征的弟兄会有人牺牲的心理准备。
结果他要面临的第一个离开的人,不是他们上阵杀敌的弟兄,而是在目前还算安全的镇国公府邸里,凭空消失的大侄子。
虽然和萧以舟昨日才认识,两人仅见了一面,但血缘亲情的羁绊下,得知大侄子的离开,萧七郎心里还是难受得很。
镇国公见屋内气氛压抑,微微挺直脊背,声音沉稳道:
“事已至此,小娃娃的去留我们既无法做主,便只能接受。”镇国公见气氛并没有和缓多少,复又强调一句,“坦然接受。”
“也只能这样了。”不知道谁低声叹了口气。
“都别伤心了,舟舟是我们萧家的孩子,早晚都会回来的。”
其实镇国公心里明白,屋中的低气压不单单是因为萧以舟的离开,还为了萧家即将出征的大部分男丁。
谁都无法预料这一次的战局会如何。
特别是在众人已然知晓,前世的结局那般悲惨的情况下,担忧之心更胜以往的每一次出征。
因为要出征,众人也没时间一直聚在屋里,没多久后便又各自散去。
镇国公府大门口。
得知花甲之年的镇国公要再次领兵出征,京中许多百姓自发聚集在镇国公府门前的街巷里,想要送镇国公一程。 ↑返回顶部↑